。现在大城市啤酒销量上升很快。现在又不用糖烟酒公司专销了,咱们自己可以找销路。”
吴山海扶了扶眼镜框,叹道:“小林老师,你这把会搞得很大啊。”
“要么不搞,要搞当然搞大的。”
林思危踌躇满志:“要想把实践中心办成企业,就一定要有主打产品,靠些小打小闹的五金件是不行的,何况五金件也不是咱们粮校的强项。”
不得不说,林思危说得有道理。
吴山海正色:“我明白了,你让我品尝这些啤酒,其实是要我搞啤酒配方啊。”
“配方要,设备也要。吴老师还得担个重任。”
“但说无妨。”人一有奔头,说话都文绉绉的。
林思危道:“你当年是搞粮食机械的,对这行应该比较熟悉,省内有哪个厂家出设备吗?不能太老,但要便宜。”
吴山海顿时明白过来,原来林思危早就琢磨这个事,连设备都想过了。
新设备买不起,也的确没必要。省里每个市都有酿酒厂,像晋陵酿酒总厂这样有销量的也不多,大多数也就是维持一个本地销售,啤酒线砍得七七八八,肯定会有闲置的设备。
吴山海真是感叹,没想到丢失的那些岁月,竟然也要找回来了。
“工艺,设备,这些都不是问题。不过小林老师,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你想过没有?”吴山海进入高速思考模式。
“还有什么?”林思危问。
“人。”吴山海郑重道,“仅靠学生的实践课,根本不可能完成整个啤酒生产过程。学生是流动的,实践课也是有课时限制的,真要把实践中心当企业来办,我们需要——人。”
林思危缓缓点头,深表赞同。
她并不是没想过,更不可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。
“是这样没错。不过,最重要的也不是人,而是——钱。有了钱,就可以招人。”
十万?
远远不够。
闲话
开办一家啤酒厂需要糖化、发酵、灌装等设备, 当下实践中心只有一部分,也只作为教学用,并没有真正投入生产运营。林思危进行了详细测算, 如果设备配置齐全, 再加上人工,启动资金大约需要三十万左右。
省厅给了十万发展专款, 实践中心小金库有一万多,缺口还大得很。
林思危和谢宝生谈过,听谢校长的口风, 学校还能拿出个五万八万的,再多也是没有了。余下的就得银行贷款。
这事后头再找顾叔叔吧,林思危想。
办厂这事, 就真的只能一边等政策, 一边应付当下, 用晋陵一句土话, 叫“泥萝卜, 吃一段洗一段”。
也不知是啤酒的诱惑, 还是出于对工作的敬业, 吴山海很快就出了品鉴报告。
报告写得很用心,跟林思危自己品尝的感觉大致吻合。当然就工艺部分而言,吴山海就比林思危专业多了。
林思危说, 吴老师报告写这么好, 我用一用?
吴山海说,随便用,小林老师你肯定是要帮实践中心争利益才会用这个。
真是理解万岁, 那——就再来五瓶?
吴山海狂喜,说小林老师你家藏着多少宝贝啊?
小林老师表示等咱实践中心生产出高级啤酒, 吴老师您就坐生产线尽头当抽捡官,抽一瓶你就喝一瓶,生产线上全是宝贝。
这场景,这画面,想想都是美极了。吴山海觉得,不仅配方要加紧,淘二手设备这事也要加紧了。
他拎走五瓶啤酒,一边品鉴,一边翻开了自己的通讯簿小本本。
…
太阳花奋力抽枝、生出暗红色新节时,顾洽从省城回来了。
他是自己走着回来的,像是从来没有受伤过。
市里、区里、街道……一众的领导都来关怀和探望,鱼骨巷62号天天门庭若市。
邻居也前后脚地去顾家,整个鱼骨巷都知道顾家二小子又立新功。而且这回差点把自己的给交代了。
林家也去了,林正清、刘玉秀,带着林家乐。
如今的林家虽然故事多多,但在鱼骨巷也算是有头有脸,毕竟出了市一中的大校长。林家上门,顾家还是很热情接待,在院子里摆了一串的靠背竹椅,晒着太阳聊天。顾洽百无聊赖伸着大长腿,当好吉祥物。
听说顾洽在省城整整治疗了小半年,林正清和刘玉秀都表示了惊讶和敬佩。
倒是林家乐不掩饰,相同的故事她早就在邻居们嘴里听过了,又不是刚知道他差点瘫痪。林家乐好奇地问:“小洽哥哥,听说你中弹了,能看看你的伤疤吗?”
“不能。”顾洽道。
要搁平时,顾洽也就撩起衣服展示腰间的伤疤了,但现在他是有对象的人。
薇薇不喜欢男人衣衫不整。
而且薇薇不喜欢鱼骨巷43号这家人。他乖乖坐这儿当吉祥物,纯粹因为都是鱼骨巷的邻居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