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理智告诉他选当今陛下才算对得起他这么多年读的圣贤书,可他扪心自问,他真的愿意与沈明烛为敌吗?
&esp;&esp;余梁惊出一身冷汗,他希望这种事永远不要发生,却又忍不住有丝隐蔽的期待。
&esp;&esp;他当然不希望大齐乱起来,不论如何,夺嫡总是惨烈的。
&esp;&esp;可你要知道,有的人,他是天生的帝王,你只要看到他就会忍不住去追随。
&esp;&esp;你会期盼他成为名正言顺的主君,而后问心无愧地遵从他的意旨,为他开疆扩土,开一场盛世清平。
&esp;&esp;顾央看着余梁一变再变的神色,意识到自己大概说了错话。
&esp;&esp;他不知道在沈明烛身上发生了什么事,但大户人家尚且会为了争家产斗得不可开交,更何况皇室?
&esp;&esp;顾央看了看愁闷的余梁,又看了看一脸要哭不哭的贺时序,懵懵懂懂地意识到,沈明烛大概是受了委屈。
&esp;&esp;“不说我了,顾央,你这些日子过得如何?”沈明烛言笑晏晏。
&esp;&esp;顾央没有隐瞒的打算,对着沈明烛和盘托出。
&esp;&esp;上一次沈明烛离开后,他拿着钱一半去做了生意,一半找了个师父习武。
&esp;&esp;师父上过几年学堂,他便在练武闲暇厚着脸皮请师父叫他认字,付一份钱学两样东西。
&esp;&esp;他学会后又去教弟弟妹妹,付一个人的钱,让一家子学习。
&esp;&esp;后来机缘巧合下他救了肖海林险些被绑架的独子,再之后,肖海林了解他无父无母,便收了他做养子。
&esp;&esp;肖海林的独子心智不全,因而是把顾央当继承人培养的。
&esp;&esp;顾央愧疚道:“当时敌众我寡,我本不想管,是思及先生对我说的话,我才出去救人的。顾央能有今日,全因先生助我、教我,顾央谢过先生。”
&esp;&esp;沈明烛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,声音温柔:“顾央,你做得很好。”
&esp;&esp;第22章
&esp;&esp;贺时序依然会定期给沈永和送信。
&esp;&esp;此时此刻, 沈永和的桌案上摆了两封信件,内容都差不多。
&esp;&esp;写沈明烛在平淮河道两旁立了八个空白的巨大幡旗,而后天下商人就像是疯了一样给他送钱。
&esp;&esp;写重整河道的进程一切顺利, 沈明烛研制出了什么“铁龙爪”、“滑轮车”之类的器具,节省了许多人力,照这么这下去,无需一月便能竣工。
&esp;&esp;写知府、百姓都对他蔚为敬仰尊崇,写他人心所向,写他声名远播。
&esp;&esp;沈永和能清晰觉察出他与沈明烛之间的差距, 隔着一道冰冷的天堑,轻而易举斩断他全部的骄傲与自尊。
&esp;&esp;他从未如此直观地认识到他不如沈明烛。
&esp;&esp;沈永和毕竟是在皇宫里金尊玉贵养大的皇子, 偶有出巡,了解的也是赋税民生, 于商业一道知之甚少。
&esp;&esp;他对着信件思索了半天, 才想明白为何商人们会为了一个幡旗如此疯狂,然而依旧觉得不可置信。
&esp;&esp;可沈明烛是写出这个答案的人。
&esp;&esp;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他信手提笔, 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。
&esp;&esp;怎么能不叫人望而生畏?
&esp;&esp;他也被称赞过聪慧。
&esp;&esp;幼时跟着夫子学习, 他丝毫不敢懒怠, 为了百姓生计,他茶饭不思殚精竭虑。
&esp;&esp;可那又怎么样?始终不敌沈明烛。
&esp;&esp;……怎么能不叫人忌惮?
&esp;&esp;“陛下,两位丞相求见。”
&esp;&esp;沈永和从一腔粘稠阴暗的思绪中回神,他揉了揉眉心,疲惫道:“宣。”
&esp;&esp;他在这绞尽脑汁想赢沈明烛,然而沈明烛说不定不必将他放在眼里。
&esp;&esp;真是令人绝望、也令人厌恶的天赋。
&esp;&esp;颜慎率先进门,“臣参见陛下。”
&esp;&esp;萧予辞懒懒散散跟在他身后,像是学着他的动作般俯身扬袖, 一副被胁迫来的漫不经心模样。
&esp;&esp;萧予辞已经有段时间没单独面见沈永和了,沈永和不再信任倚重他,他知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