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第454章 拿捏
&esp;&esp;停科举?
&esp;&esp;陈景恪再次感叹马娘娘的智慧,这一招绝了。
&esp;&esp;直接拿捏住了读书人的命脉。
&esp;&esp;而且老朱也不是第一次废科举了,二次废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。
&esp;&esp;“我们还可以将暂停科举的锅,扣在理学的头上。”
&esp;&esp;“等他们开始护着孔家的时候,就顺势以虚伪、不尊皇命、德行堪忧、不堪重用为由,暂停科举。”
&esp;&esp;老朱大笑道:“妹子这一招妙啊,既造大了声势,又可从内部分化理学。”
&esp;&esp;“更是能让非儒家读书人,一起痛恨理学。”
&esp;&esp;“到那个时候,就是天下人集体声讨理学,而不会怪罪给朝廷。”
&esp;&esp;读书人不全是儒家门徒,法家、兵家等都有。
&esp;&esp;还有很多名士更是兼百家之所长,比如当年的叶兑。
&esp;&esp;本来好好的,突然科举没了,你说他们恨不恨理学?
&esp;&esp;就算儒家内部,也不是只有理学一家,各种学派非常多。
&esp;&esp;只是理学传播最广而已。
&esp;&esp;学派和学派之间本就有竞争,现在理学弄的大家都没官做,儒家其他学派只会更加痛恨理学。
&esp;&esp;况且,就算理学内部也不全是腐儒,大把的人对孔家不感冒。
&esp;&esp;只是大势如此,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。
&esp;&esp;现在朝廷一环扣一环的计划,必然能激化这些矛盾,使其内部分裂。
&esp;&esp;而且别忘了,很多人被打了不是反击,而是去反思。
&esp;&esp;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不少见。
&esp;&esp;更何况,儒家本身就强调纲理伦常,拥有忠君思想的人很多。
&esp;&esp;以臣犯君,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的教诲。
&esp;&esp;现在朝廷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,连番打击孔家和儒家,必然会有人反思。
&esp;&esp;其结果就是,儒家内部分裂。
&esp;&esp;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也是心服口服,果然不愧是马娘娘啊。
&esp;&esp;这一番连招下去,谁能吃得消。
&esp;&esp;暂停科举可不光是打击儒家,同时还再次将官吏的任免权抓在了朝廷手里。
&esp;&esp;科举的时候,官吏选拔更依赖于制度。
&esp;&esp;考上了才能当官,考不上就不能当官。
&esp;&esp;现在科举没了,谁能当官谁不能当,那还不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?
&esp;&esp;当然,前提是皇帝要大权在握才行,换成王朝中后期的君主这么干,铁定会形成世家门阀。
&esp;&esp;很显然,目前的大明是可以这么做的。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韩国公老当益壮,重新举起法家大旗,现在法家门徒众多。”
&esp;&esp;“之前儒生排挤算学,致使算学另立门户。”
&esp;&esp;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算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。”
&esp;&esp;“太子主持的抚慰使计划,也在军中培养了大批人才。”
&esp;&esp;“这些人做学问或许不行,但能识字懂道理,去地方当个乡令县令还是没问题的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短期内朝廷不缺人才,暂停科举确为釜底抽薪之法。”
&esp;&esp;马娘娘提醒道:“话虽如此,但乡令县令也是一方父母官,掌管几千户上万户百姓的生死。”
&esp;&esp;“选拔之时还需多方考量才是。”
&esp;&esp;老朱说道:“这事咱知道……嗯,这事儿就交给雄英去办了。”
&esp;&esp;“咱负责在前面杀敌,雄英负责重建。”
&esp;&esp;其实这就是给朱雄英培植势力的机会。
&esp;&esp;这次肯定要对官场进行大换血,朱雄英负责此事,那选拔上来的官吏就都可以算作是他的人。
&esp;&esp;到时候他对国家的掌控,还将超过朱标,仅次于老朱这位开国君主。
&esp;&esp;就算老朱不在了,也没人能兴风作浪。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