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了,怎么还自己下地干活啊,莫不是家里有困难?”
&esp;&esp;老头摆摆手,说道:“哪有什么困难,正如老弟你说的,吃喝不愁儿女孝顺,日子好着呢。”
&esp;&esp;老朱疑惑的道:“那你这……”
&esp;&esp;老头指着庄稼,笑道:“对咱老百姓来说,有地有粮就是颐养天年啊。”
&esp;&esp;“当年哪敢想这样的日子……”
&esp;&esp;老头和老朱一起回顾了当年的苦日子,说的两人眼泪汪汪。
&esp;&esp;老头擦了擦眼泪,说道:“哎,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这些了,”
&esp;&esp;“我和他们说这些,他们就觉得啰嗦。”
&esp;&esp;老朱安慰道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,他们觉得啰嗦,说明现在日子好过了,这是好事儿啊。”
&esp;&esp;老头连忙点头附和道:“那现在日子确实好过,这都是圣皇他老人家英明啊。”
&esp;&esp;老朱心里别提多得意了,瞅瞅,咱就是这么得民心。
&esp;&esp;不过他也没忘了正事儿,接着问道:“我看周围人家都不种殷薯了,这是为啥啊?”
&esp;&esp;提起此事,老头骂道:“还能是啥,福享多了嘴刁了呗。”
&esp;&esp;“嫌殷瓜不好吃,慢慢的就不种了,都改种殷米了。”
&esp;&esp;这时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插话道:
&esp;&esp;“贵人您别听我爹瞎说,主要是殷薯不耐储存,自家吃不完又不好卖,慢慢的种的人就少了。”
&esp;&esp;“大家也不是不种,就是地头边角的地方种一些就够吃了。”
&esp;&esp;那八十三的老头怒道:“屁的不耐储存,就是懒。”
&esp;&esp;他儿子连忙说道:“是是是,就是懒,就是懒。”
&esp;&esp;老朱顿觉好笑,打抱不平的道:“老哥,这咱得说你两句了,你儿子说的有道理。”
&esp;&esp;“殷薯虽然高产,可确实不适合当主粮。”
&esp;&esp;“灾荒年景多种点应急救命尚可,现在是大好的年景,种一点当辅粮就好了。”
&esp;&esp;“正经吃啊,还得是五谷才养人。”
&esp;&esp;那老头的儿子笑道:“就是,不过大家都不种了也好,我家种的就好卖了。”
&esp;&esp;老朱若有所思的道:“这也属于分工了,他们专门种殷米棉花,想吃殷薯的找你们采买一些。”
&esp;&esp;“你们多种殷薯,可以卖给有需要的人家,大家都方便。”
&esp;&esp;老头的儿子笑道:“对对,就是这样,省的地里种好几样,来回照顾还麻烦。”
&esp;&esp;闻言,老头又嘀嘀咕咕说他们懒云云。
&esp;&esp;老朱心下莞尔,接着又问起了肥料的事情。
&esp;&esp;一提起化肥,老头和他儿子就兴奋的不得了。
&esp;&esp;“侯爷那是天命贤臣,辅佐圣君的。”
&esp;&esp;“隔壁皇庄的地就用了侯爷肥,那庄稼生长的,真让人高兴啊。”
&esp;&esp;“就是不知道这肥啥时候能推广开,咱们百姓也能用得起。”
&esp;&esp;老百姓不懂什么化肥之类的,因为和陈景恪有关系,他们就称之为侯爷肥。
&esp;&esp;老朱就趁机说了化肥成本的问题。
&esp;&esp;老头父子俩顿时大受打击,肥料比产出还贵,这还有啥用。
&esp;&esp;接着老朱又说,如果搞工业化,大批量生产,能将价格压下来。
&esp;&esp;但搞工业化成本太高,高到需要投入金山银山,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弄成。
&esp;&esp;很多人都认为得不偿失,不支持朝廷搞这个。
&esp;&esp;老头两父子气的破口大骂,都是一群数典忘祖的畜生。
&esp;&esp;自己当官吃饱了,就不顾百姓的死活了。
&esp;&esp;这可是肥料,多大的代价都得搞。
&esp;&esp;“这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好东西,别说是金山银山,就算砸锅卖铁也得搞。”
&esp;&esp;“皇上还是年轻啊,那些人都欺负他呢。”
&esp;&esp;“这要是圣皇他老人家在位,谁敢说半个不字。”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