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7章(1 / 2)

安排妥当之后,谢凡与福顺两人照旧坐船回家。路上谢凡暗自盘算:“今年请医生,办丧事,花了不少。年底又遇到这事,真是存不下钱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我这么穷,以后别考验我了。”

回到溧水家中,稍做寒暄休整。谢凡不仅拿出往日文章请祖父点评,又说起前日倭寇洗劫宁波一事。顺便旁敲侧击,向祖父打听何为军户,何为流民。

注释:

1 倭寇劫掠宁波:参考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宁波争贡事件,嘉靖二年(1523年),日本大名大内家武士在绍兴宁波劫掠百姓、洗劫卫所。此后明朝便下旨终止和日本的朝贡勘合贸易,东南倭寇之患也渐渐严重。

2 邸报:由明代中央朝廷“通政司”和“六科”负责统一编写与刊行,并面向全国发行。笔者理解为明代政府所办官报,古代版的报纸。

3 黄册: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、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。每十年攒造一次。

3 明代军户制度:明代居民划分为4种:民户、军户、匠户、灶户。军户专门承担兵役。是一种世袭的、有报酬的征兵制,实质上是封建徭役的一种特殊形式。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:“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。又有二八、四六、一九、中半等例,皆以田土肥痔地方冲缓为差。”屯军负责耕种朝廷拨给卫所的农田,收获上交卫所,用作卫所日常开销和士兵军官的军饷。而战兵本身不需要进行耕种工作,而是每个月从卫所领取“月粮”,以及战时从朝廷领取的“行粮”,来维持生计和作战时所需。明代中期,因为卫所军腐败,普通军户渐渐沦为上层军官奴隶。常有军户迫于生计,走投无路,逃亡四方,成为流民。

何谓流民

因为来年即为大比之年,策论作为乡试科目,祖孙两人不免说到天下大事。关于前月宁波一事,谢老秀才身为传统文人,对朝贡勘合颇为不屑一顾。

“大明富有万物,声闻四海,八方来贡 ,万国来朝。日本蕞尔小国,何须与之贸易。许日本朝贡,仅为扬我国威。区区倭寇居然胆敢进犯,自当‘虽远必诛’。”谢老秀才轻哼一声说道。

谢凡身为现代人,对商业贸易自然有不同观念。他虽然非历史专家,也知海贸利润丰厚。绝不仅仅是“八方来贡 ,万国来朝”,便足以形容。欧洲诸国可在工业化道路上快人一步,领先世界,便多多得益于大航海时代。

可面对祖父,谢凡并不能直接反驳。只接着问道宁波卫所军队面对倭寇为何溃败至此。区区几百倭寇竟能长驱直入,直抵绍兴。

说到此处,谢老秀才也不由得连连叹气。说道本朝太祖立国之初,设立民户、军户、匠户、灶户四户籍,意在使得百姓安于本业,天下太平。可惜军队腐败,虐待军户,卫所日渐崩溃。许多军户生计难以维持,多成逃户流民。

说罢,谢老秀才不住摇头,连说三次“辜负圣恩”。

谢凡心中亦有不同观点:“制度设计不够合理,又不能随着现实情况调整。效果变形是必然结果。人人都会趋利避害,这是人类的本性。全靠官员、军人、百姓忠君或者良心,完全不现实。”

可是谢凡也不敢直抒胸臆。只问流民离家失地,又当如何讨生活?

谢老秀才此时微微一笑,说到家中来兴便是流民出身。逃荒流落至此,被陆氏捡到。因着谢老秀才身为秀才,可用奴仆。黄册十年一造,便将来兴记为家中奴仆,充作管家孙守义、孙大娘夫妻之子。

此时谢老秀才又暗暗想到,万幸那个杀千刀的双玉当年跑得早,甚至未曾赶上十年一度黄册登记。正好直接将之记为去世,免得连累宝贝孙子谢凡。

谢凡方知原来家中来兴是如此来历。不禁又问,若是流民未得人收留,又当如何?这便是在问孙三郎一事了。

谢老秀才便接着说道,若是流民无人收留,便四处奔波,走投无路之时,也许啸聚山林,甚至揭竿而起。因此流民多数是投奔大户,或作奴仆,或作佃户。此事屡见不鲜,向来民不举,官不究。

谢凡听完连连点头。联想到前世明朝亡于闯王李自成,便是民不聊生,流民四起,聚集造反,天下大乱。又想通难怪顾三郎会主动投奔自己,充作奴仆。结合时下背景,也可理解。

想通此处关节,谢凡心中疑惑顿解。除了秋闱乡试,又和祖父祖母闲话些家常不提。

春节照例去各处亲戚朋友家拜年。除去陆家、周先生家,谢家也备上礼物,前往县城岳父家和李宁家拜访。

周老爷、周太太对谢凡祖孙三人前来拜年,似是喜出望外。夫妇二人十分热情周到,设宴款待自不必说。周老爷特意叮嘱谢凡许多乡试要诀心得。谢凡拜读周老爷所赠手札也觉受益良多,此时诚心道谢。席间翁婿两人相谈甚欢。临行时周太太又备下厚礼相赠,倒比谢家所赠更多。

周家去年虽没了一个女儿,如今却已恢复。新春家中又是一派喜气洋洋。谢凡不禁有些惋惜倩娘早亡。又生出许多感慨,人死如灯灭,死去万事空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耽美小说